立秋的到来预示着夏季的结束和真正的秋天即将到来。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7日,据老人们所说,今年立秋与众不同,有三大独特之处。今天,我们将探讨这次立秋的特殊之处

第一个“不一般”:晚立秋,凉风迟至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句流传已久的民谚,生动地描绘了立秋早晚与天气变化的关系。那么,何为“早立秋”与“晚立秋”呢?

关于早立秋与晚立秋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说法:

1. 按立秋时间早晚划分:白天立秋为早立秋,晚上立秋为晚立秋。以2024年为例,立秋时间为上午08:09分,按照此标准,可视为早立秋。但这一标准在实际应用中较为模糊,因为“白天”与“晚上”的界定并不明确。

2. 按立秋月份划分:立秋在农历六月则为早立秋,在七月则为晚立秋。2024年的立秋在农历七月初四,显然属于晚立秋。这一标准更为明确,不仅便于人们理解和记忆,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早立秋”,预示着秋天将提前带来凉爽;“晚立秋”,意味着夏日的炎热还会延续一段时间,正如那句“秋老虎”般凶猛。

今年的立秋,恰逢农历七月,无疑是个“晚立秋”。这意味着尽管节气上已步入秋天,但暑气并未立即消散,我们或许还要再经历一段“桑拿天”。


第二个“不一般”:今年立秋是“母秋”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将立秋分为“公秋”和“母秋”,区分的方法有几种,其中一种是以立秋当天农历的日期来判断,如果农历日期是单数,就是“公秋”,如果是双数,就是“母秋”。

但是,这些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因为天气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根据立秋的时间或日期来判断。而且,立秋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每年都会有所浮动。

无论是公秋还是母秋,立秋的到来标志着季节的转变,天气逐渐转凉,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也会受到影响。


第三个“不一般”:今年立秋是“秋包伏”

         

立秋与三伏天中的末伏紧密相连,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古人看来有着特殊的含义。

         

当立秋当天就进入末伏时,被称为“伏包秋”;反之,若立秋后还有一段时间才进入末伏,则为“秋包伏”。

          

今年立秋交节并非庚日,因此属于“秋包伏”的情况。

          

“秋包伏”意味着立秋后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的炎热天气,这对于人体的耐受力是一个考验。

        

综上所述,今年的立秋具有三个特点。无论如何,只要来到立秋,就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我们在这个关键时刻仍然要注意防暑降温,安稳地迎接秋天的到来。

部分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作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请读者和相关方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