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种进化:从平展型(叶夹角>45°)到紧凑型(叶夹角<30°),株型改变使每亩可多种1000-1500株
- 光能利用:紧凑株型形成"波浪冠层",透光率提升30%,群体光合效率提高50%
- 抗性增强:合理密植促进根系发育,倒伏率较稀植降低40%
(错误示范图:密不透风的玉米田)
❌ 误区1:密度越大越好(超5500株/亩易倒伏)
❌ 误区2:所有品种"一刀切"(平展型密植减产达30%)
❌ 误区3:盲目跟风邻居(需测土壤肥力后再定密度)三、因地制宜的密植法则
(配表:不同品种密度参考)品种类型株高叶片特征适宜密度(株/亩)
|
|
|
|
平展型 | 280cm↑ | 叶片平展 | 3000-3800 |
半紧凑型 | 250cm | 上部叶片直立 | 3500-4000 |
紧凑型 | 220cm↓ | 全株叶片上冲 | 4000-5500 |
-
看品种
• 郑单958(紧凑型):4500株/亩
• 先玉335(半紧凑):3800株/亩
• 登海605(耐密型):5000株/亩 -
测地力
• 黑土地(有机质3%↑):+500株
• 黄壤土(有机质1%):按标准密度
• 山坡薄地:-300株 -
查水源
• 水浇地:可增密10%
• 雨养田:减密15%(如遇干旱减产达50%) -
观气候
• 东北冷凉区:+300株(昼夜温差大)
• 黄淮海夏播区:标准密度
• 西南丘陵区:-200株(光照不足) -
定目标
• 青贮玉米:5500株↑(生物产量优先)
• 籽粒玉米:4000-5000株(兼顾穗粒数)
(田间管理流程)
- 播种阶段:宽窄行配置(80cm+40cm),较等行距增产8%
- 苗期管理:5叶期定苗,去除弱苗、病苗
- 肥水调控: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0kg/亩+滴灌2次
- 防病关键:抽雄前喷施25%吡唑醚菌酯预防叶斑病
- 化控防倒:拔节期喷施30%乙烯利(浓度300ppm)
关键字:
我有说话...
已有0条评论,共104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