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图片

引言

图片
图片在党和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成为最关键问题。由于自然地理、区位条件等发展基础的差异,一些农村地区仍处于落后状态,并面临教育水平不高、基础设施滞后、内生经济动力不足等问题。农村地区既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又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目标,如何有效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这些农村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郑沃林、李尚蒲,2022)。近十几年来,在“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渗透(罗明忠、刘子玉,2022),在中国农村地区快速出现的基于电子商务的农村电商创业活动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大量农村个体电商创业活动的地区集聚化,中国淘宝村的出现是其最集中的体现。中国最早的一批淘宝村出现在2009年,根据阿里研究中心2013—2021年系列发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从2009年最开始的3家淘宝村,到2014年出现212家淘宝村,截至2021年,淘宝村的数量已经有7023家。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电商创业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物流、电商培训、网页设计等大量岗位的出现。淘宝村作为典型的农村电商创业模式对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维持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农村电商创业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农村创业类型,依靠传统产业并融合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渗透。从宏观角度来看,得益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电子商务得以很快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而从微观角度来看,农民创业者在农村地缘基础上依靠亲缘关系进行创业实践,进而形成独特的农村电商创业活动。由于很多农村创业者创业禀赋或资源的不足,虽然根植农村土壤并且依赖电子商务的赋能,但在机会识别和创建企业上还是面临很多不利条件。并且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经济模式,由于农村环境影响,其在农村扩散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障碍,如资源匮乏、资金短缺、物流不发达等。基于此,与一般创业活动相比,农村电商创业对区域生态系统内的要素更加依赖,如其创业活动与政府扶持以及农村关系网络息息相关(Guo et al.,2014梁强等,2016)。因此必须从更为广泛的生态系统视角来挖掘个体电商创业活动及其与其他创业参与主体、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以淘宝村为代表的农村电商创业活动为农村创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不过不同情境下创业活动实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蔡莉、单标安,2013)。农村电商创业作为一种新生创业现象,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相关的学术研究才刚刚起步。从已有少数关注淘宝村现象的研究来看张嘉欣等,2016曾亿武等,2015崔丽丽等,2014),大多研究拘泥现象描述而并非理论归纳,这些研究大多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研究结论对农村电商创业的理论解释还比较薄弱。如何解释在中国农村情境下的电商创业活动及电商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有研究大多是从形成的引致因素进行解释(崔丽丽等,2014梁强等,2016),但对其中复杂实践、影响因素只是进行简单描述,尤其对农村电商创业现象特征及其内在机制的研究缺乏完整统一的理论解释。随着研究的拓展,有学者指出农村电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电商生态系统(Leong et al.,2016)。正如创业生态理论所认为,特定区域内相互作用的主体形成的群落,通过支持和促进新企业的创建和成长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Cohen,2006),这类系统能够让创业者容易获取所需的人力、资金和专家资源,并受到政府政策激励,能够容忍失败。而这一理论视角正好可以分析淘宝村案例,农村电商的发展壮大也需要创业生态系统中各类要素的支撑。鉴于现有研究对农村电商创业存在的解释盲点,有必要从一个系统的视角来探讨农村电商创业。生态系统隐喻被运用到了组织研究的很多领域,创业生态系统成为研究区域内创业的重要方法(Spigel,2015)。淘宝村作为一种在中国农村出现的独特创业现象,生态系统观点可以为研究农村电商创业涌现及形成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基于以上讨论,本文以创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对农村电商创业现象加以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编码方法探索农村电商创业生态系统的要素及框架。通过构建农村电商创业生态系统理论模型,进一步通过案例分析探讨生态系统各要素对农村电商创业形成和发展的作用。研究结论可清晰勾勒出农村电商创业活动的要素、特点以及形成机制。

02


图片

研究回顾于理论基础

图片
图片

# 01

图片

农村电商创业研究

图片农村电商创业指的是在某特定的农村地域范围内,以电子商务为载体的商业模式作为创业项目应用的核心。关于农村电商或农村电商创业的研究已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关注电子商务在偏远农村地区的出现、影响及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尤其是揭示影响农村电商发展的一些农村关键要素,如当地政府的角色(李育林、张玉强,2015),电子商务协会的作用(曾亿武、郭红东,2016)。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归纳农村电商的不同模式(郭承龙,2015)。而国外学者的研究聚焦于农村偏远地区对信息与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的使用(Zaremohzzabieh et al.,2015),包括促进或阻碍电子商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使用、扩散的因素(Agarwal and Wu,2015;Lawrence and Tar,2010),另外还研究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使用如何影响农村经济发展(Emmanuel,2010),具体包括农村电子商务的要素构成(Sebora et al.,2009),电子商务如何在农村发展(Malecki,2003),以及带来的经济效应(Galloway et al.,2011)。随着研究深入,有学者开始从电商生态系统的角度,结合信息与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对在农村地区出现的创新、创业活动的特征和模式进行探索性研究。这类研究主要运用电商生态系统来分析农村电商,如分析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是如何影响和塑造农村地区生态系统(Grimes,2000;Grimes,2003),可以为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开展的创业实践提供理论解释。其中,Leong et al.(2016)通过对淘宝村的案例分析,进而提出自组织的电商生态系统,而周应恒、刘常瑜(2018)讨论不同产业基础的农村电商创业集聚现象,郑刚等(2020)则分析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农村电商创业的支持。虽然信息与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为农村创业或新创企业提供诸多优势,但其中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晰(Galloway et al.,2011),并且这些研究还比较缺乏关注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创业实践。回顾已有研究,农村电商创业仍是一个探索相对较少的研究课题。再加上中国的农村电商创业实践有其更复杂的特征,既要考虑电商创业新的创业特征,又要重视创业活动集聚蕴含的农村情境变量。使得中国农村电商创业现象出现了传统单一视角下相关创业理论难以解释的行为和模式。其一,较少意识到农村电商环境作为宏观变量对创业活动可能产生影响。其二,区别于以往传统创业观念中精英人才和科技创业的特征,农村创业活动更具有草根性、普遍性和集体性,农村创业者对创业实践具有独特认知模式。其三,创业活动地区集聚化,深受农村地区因素的影响及塑造,如当地关系文化、政府的角色等,具有区域性特征。鉴于农村电商创业实践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使得对其研究不能够仅仅关注于单一创业者或企业的创业战略和经营决策,必须从更为广泛的视角来挖掘电商创业活动及其与其他创业参与主体、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随着创业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创业更多表现为一种类似于生态的互动行为(Todd et al.,2014;Bogaert et al.,2016),揭示了生态环境对创业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那么对于中国农村电商创业实践,有哪些要素构成电商创业生态系统,以及其对农村电商创业的影响值得深入探索。

# 02

图片

创业生态系统内涵及要素模型

图片创业生态系统概念使得创业领域能够充分应用组织生态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创业生态系统主要是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来分析创业活动(Neck et al.,2004)。Dunn(2005)最早提出创业生态系统框架,之后不少学者在此基础上开始不断拓展和延伸,以构建一个丰富的创业生态系统框架(Brush et al.,2019;Sussan and Acs,2017)。但由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侧重点不同,不同研究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界定有所差异(Prahlad,2005林嵩,2011)。如Prahlad(2005)的定义较为宏观,其认为创业生态系统为一个能使不同的企业和其他参与主体协同发展、共同创造社会财富的生态体系。本文则将创业生态系统界定为由创业参与主体和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相互影响、共同演化的动态平衡系统(Suresh and Ramraj,2012)。国内学者们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较晚,从研究内容来看,大多研究都是试图构建一个创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框架。目前对创业生态系统要素及内部层次、机制这一核心问题存在异议(蔡莉等,2016)。由于涉及不同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创业生态系统的生态要素包含在该区域影响新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不同社会、经济以及文化要素等的组合(Spigel,2015)。并且创业生态系统也蕴含了不同理论基础,如集群理论(Delgado et al.,2010;Porter,2000)、经济地理学理论(Feldman,2001)、社会资本(Westlund and Bolton,2003)以及组织网络(Greve and Salaff,2003;Sorenson and Stuart,2001)等。虽然不同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关于创业生态系统具有一些一致性的认识:第一,一些企业外部的生态系统环境因素会对创业活动以及新创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创业生态系统的要素禀赋在特定的区域具有其独特性,并且地区差异较大(Kshetri,2014),导致在不同区域创业生态系统要素的相互组合及其运行机制具有差异性。一般来说,创业生态系统蕴含该区域内创业活动以及新创企业成长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文化要素及其组合(Spigel,2015)。已有研究强调生态系统内的三类要素对新创企业成长有重要影响。第一类,共享的文化和制度环境,其可以促进企业间合作和知识共享,探索标准化创业实践(Gertler,2003;Henry and Pinch,2001),或者是起到阻碍作用(Staber,2007);第二类,关系网络,有学者指出创业在某种程度上是依靠关系不断推动的一个社会过程(Bell,2005彭新敏等,2011),在这个过程中,创业的各个阶段都会受到区域内关系网络的影响(Witt,2004);第三类,政府政策。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技能培训、资金配套以及基础设施等政策项目来支持本地创业活动(Feldman and Francis,2004)。为了更好分析农村电商创业,有必要先构建农村电商创业生态系统,来描述和界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环境和创业参与主体,为深入分析生态系统内农村电商创业打下基础。对于中国淘宝村,在一个农村内,大部分创业者以淘宝网等电商平台为主要经营平台,依托于电商生态系统,这些创业网商从事相似或相关电商经营业务并高度集聚,他们之间相互交换信息和资源、进行交易,在竞争和淘汰机制中不断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创业生态系统——农村电商创业生态系统。

03


图片

研究设计与方法

图片
图片

# 01

图片

案例研究

图片目前对于农村电商创业的研究刚刚起步,选择案例研究方法可以作为理论构建还刚起步的研究工具。此外,案例研究适合回答关于“怎么样”的问题(Yin,2013),本文试图回答农村电商创业如何形成的问题,因此适合使用案例研究来探索复杂农村电商创业情境中的创业过程,能够对创业活动进行详细分析。根据理论回顾的阐述,创业系统内各要素对创业实践的影响会不同,因此可以通过选取多个案例进行分析,多个案例有助于归纳农村电商创业生态系统及其创业活动的内涵。本文对案例选取遵从复制法则(Yin,2013),在案例选择过程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淘宝村案例以便于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能够更好扩展现有理论。本文选取发展轨迹各不相同的淘宝村收集案例资料并进行扎根编码的分析、对比,保证农村电商创业的结论归纳具有较高的可信度。1. 案例选择早在2009年,一批农村创业者在淘宝网开起个人网店,销售一些生活用品或农村特产。自此,淘宝村在中国农村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创业、经济现象。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系列《中国淘宝村报告》,最早参与到电子商务的农村是江苏省的东风村,超过1000户家庭加入了电子商务,并通过淘宝网从事家具生产、销售。在2013年,中国淘宝村的数量仅为20,到2015年,各省份一共出现780个淘宝村,而到2020年,淘宝村数量达到5425个。农村电商创业现象在中国很多省份都遍地开花,排名前十的省份包括浙江、广东、江苏、山东、河北、福建、河南、湖北、天津、北京等。案例选取首先需要确定筛选的标准和过程,选择样本的主要依据是理论抽样(Glaser and Strauss,1967)。本文采用目的性抽样,首先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淘宝村案例作为案例。选择标准是:(1)案例必须是目前中国淘宝村典型代表,比如是最早一批淘宝村;(2)相关数据资料比较充分,保证能够从中梳理出案例的发展历史,从而完整反映农村电商创业发展过程。随后,为了保证归纳结论达到饱和点,对案例样本数量的确定则按照理论饱和性为原则,抽取淘宝村案例直到新抽取的案例样本不再提供新的编码文本数据结束。主要选择标准如下:(1)兼顾不同省份地区以及不同经营行业的淘宝村;(2)兼顾具有产业资源优势和自发兴起的淘宝村。基于以上标准,经过层层筛选,本文选取了浙江丽水北山淘宝村作为主案例,该案例相关的数据资料也较为齐全,这是选择其作为主案例的原因。另外,本文还选择了其他五个淘宝村案例。在选择这些案例的过程中,为保证理论饱和性,主要考虑淘宝村所在区域、经营行业等不同特征。其中包括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浙江省义乌市江东街道青岩刘村、山东省博兴县锦秋街道湾头村、广东省揭阳市锡场镇军埔村、四川省郫都区安靖镇土地村。这些案例基本上涵盖了中国淘宝村主要分布区域以及能够涉足的主要行业,而且这些淘宝村也是所在行业中的典型代表,能够为丰富研究结论提供大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