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一、农业利润低、不能只搞种养


众所周知,农业行业的利润普遍较低,尤其是农产品的升值空间相当有限,往往只能维持原价。

我的朋友老张在山东种了十年大棚黄瓜,每年起早贪黑,收入却卡在十万上下。直到去年,他颠覆了传统模式,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转身当起农业经纪人,年收入直接翻三倍。

这事让我深刻意识到:农业不是不赚钱,而是90%的人把路走窄了。

其实,传统种养的困境在于三低一高:利润率低(比如,蔬菜净利润普遍不足15%)、抗风险能力低(比如,一场寒潮可能让全年白干)、议价权低(比如,收购商说多少就是多少),而成本却越来越高(化肥、人工每年涨8%10%)。更残酷的是,农业早已进入微利时代,单靠卖农产品就像在沙漠里挖井——越挖越渴。

乡村振兴管理师何塞表示,乡村振兴或者干农业太单一,利润薄且低,需要融合二、三产业,或者跳出农业做农业。

图片

二、农民赚钱6个路径:换个思路赚钱


随着国家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土地正在集中,农民的身份也发生变化。职业农民成为中国农民的主力军。

未来的赚钱模式也不再靠产品,而是延伸到土地资源、农业服务等新领域、新行业。

1. 土地经营入股:把资源变资产

土地经营权入股是指农民把土地经营权作为资产入股到涉农生产主体,由生产主体统一经营提供全程托管服务,农民以分红的模式获取回报的一种土地流通整合方式。比如

老张所在的村子,200亩地以每亩800/年入股合作社,农民拿30%保底分红+70%利润分成。去年合作社种阳光玫瑰葡萄,净利润120万,老张家5亩地分到4.2万,比自己种净赚2万。

2.劳务承包:从打工人包工头

从概念来讲,劳务承包是指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或个人,通过与发包方签订劳务承包合同,承担并完成合同约定的劳务作业任务。在劳务承包关系中,承包方负责提供劳务人员、技术、设备和管理等必要的资源,按照发包方的要求和标准,完成特定的劳务作业任务。比如

四川的柑橘大王陈勇,把修剪、套袋、采收环节拆解成12个标准化流程,组建30人的专业队,承包周边5个乡镇的果园服务,人均年收入6万。

3.订单收购:用确定性对抗风险

订单收购,其实就是订单农业的升级版。大企业或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订单合同,待收成时,企业按照之前的约定进行兜底收购或保底收购。比如

内蒙古的牧民巴特尔,和蒙牛签了保价收购+二次返利合同,每公斤牛奶比市场价高0.3元,去年额外拿到12万分红。

4.土地托管:当甩手掌柜也赚钱

通俗地说,就是农民将自家的土地,交给规模种植户,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土地托管方支付一定的租金给土地拥有者,农民则成了收租的地主,闲暇下来还可以去寻找其他能赚钱的工作。比如

黑龙江的农服达人王姐,把土地托管给中化MAP,从种到收全包,自己腾出手开农机租赁店,年入25万。

5.农业工人:从会种地种地专家

农业工人是农民成为职业的最好路径。土地被托管之后,农民依靠自己的的时间或者技能进到企业,成为企业的雇佣人员,从而赚取工资。比如

新疆的采棉工老李,擅长农机驾驶。老李把土地承包给企业之后,又入职到企业里成为企业的农机驾驶员老李除了获得土地分红之外,还赢得一份工资。

6. 农业服务:卖解决方案比卖产品更赚钱

职业农民利用自己的技能或者经验帮助周边的农民或者企业提升农业生产与管理。从而跳出单产的种养,而是成为农业服务人员,依靠服务赚取收益

比如,云南的肥料经销商老周,转型做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