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沼虾养成过程中散发性死亡现象严重,被称为“滴星病”,发病症状为虾体节断裂、软壳、腹部肌肉发白坏死,主要危害6厘米以上的成虾,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一、多种因素叠加导致我省罗氏沼虾“滴星病”频发

        1、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等细菌性病原感染,导致罗氏沼虾体质下降、免疫能力差,并造成死亡。

        2、连阴雨、暴雨、天气闷热、昼夜温差大等候环境恶变引起罗氏沼虾应激,诱发死亡。

        3、养殖塘口底部污染引起生态恶变,藻相和菌相发生改变引起水质不稳定、病原滋生,从而引起沼虾抵抗力下降,抗应激能力差,诱发死亡。


二、罗氏沼虾“滴星病”预防措施

        1、虾池干塘后特别要注重冬季塘底的翻耕与曝晒,放苗前每亩可用150千克左右的生石灰彻底清塘。

        2、选择优质健壮虾苗,同时放养密度不宜过大,不要投喂蛋白含量过高的饲料。

        3、在养殖过程中,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制剂、抗菌药、抗应激制剂及免疫多糖等防病药物,提高罗氏沼虾免疫力与抗病力。

        4、定期使用碘制剂、氯制剂等消毒剂进行消毒;定期使用底质、水质改良剂进行池底质、水质改良;养殖后期保持水体肥度,如定期使用肥水制剂,保持养殖水体肥活嫩爽。

        5、如遇天气突变、暴雨过后、换水后等养殖环境变化情况应及时使用抗应激药物来减少罗氏沼虾应激反应,并使用碘制剂、氯制剂等进行池水消毒。

三、罗氏沼虾“滴星病”治疗措施

        疾病发生后,可使用碘制剂、氯制剂等进行全池泼洒消毒;在消毒的同时,还可投喂板蓝根、三黄散、大蒜素、Vc等,连喂5~7天为一个疗程;对发病严重的池塘还需投喂抗菌药物,如氟苯尼考等;同时使用生物制剂等调节改善池塘水质和底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