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水稻稻曲病

【为害作物】:水稻

【简介】:水稻稻曲病,又称丰收果、青粉病、谷花病等。

【发生区域】: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

【关注月份】:八月,九月,十月

症状

       水稻稻曲病,又称丰收果、青粉病、谷花病等。病菌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侵入,危害穗部谷粒,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灌浆期,初见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造成部分籽粒发病,一般每穗有病粒1-5粒,严重的可达20-30粒。病谷比健谷大3-4倍,呈墨绿色,表面平滑,后表面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稻曲病发病后,不仅影响水稻产量,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而且,病原菌附着在稻米上污染谷粒,严重影响品质。

病原

      病原物无性态为稻绿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绿核菌属;有性态为稻麦角菌(Claviceps orysae-sativae Has.),是子囊菌亚门麦角菌属。病菌厚垣孢子侧生于菌丝上,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4-6微米,墨绿色,表面有瘤状突起。厚垣孢子萌发后产生短小、单生或分枝、有分隔的菌丝状分生孢子梗,梗端着生数个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的分生孢子。孢子座中的黄色部分常可形成1-4粒菌核。菌核扁平,长椭圆形,初为白色,后变黑色,长2-20mm,成熟时易脱落。落花流水入土中的菌核,翌年产生数个肉质、具有长柄的子座,子座顶端球形或帽状,其内环生数个瓶形子囊壳。子囊圆筒形,内并列8个无色、丝状、单胞的子囊孢子。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30℃低于13℃或高于35℃生长速度明显减缓。菌核萌发产生子实体的最适温度为26-28℃。

侵染循环

      病原菌以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中或附着于种子上越冬,次年夏秋之间,产生分生孢子与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侵害花器和幼颖,为主要的初侵染源。厚垣孢子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在再侵染中起重要作用。病害症状一般在抽穗后10-12天始见,20-25天为发病高峰,30-35天基本稳定。

防治方法

      坚持以种植抗耐病品种为基础,减少菌源等农业措施为辅,适期喷药预防为关键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选用无病稻种,不在病田留种。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防止迟施、偏施氮肥。

      2、化学防治。对感病品种田块、特别是稻株长势好、叶色浓绿、群体大,往年病重的田块,是重点防治对象田。在孕穗后期,距水稻破口期5-7天为防治的关键时期,气象预报孕穗扬花期阴雨日多,应发出防治预报,用药适期限应根据水稻生育期限确定,可按照剑叶叶枕露出30-50%为指标确定用药时间。对感病品种,后期嫩绿田块,及抽穗扬花期阴雨天气多,间隔5-7天,需再第2次用药。

      3、药剂选择。防治药剂可选择氟环唑、戊唑醇、嘧菌酯、井冈霉素、碱式硫酸铜等药剂及其复配剂。

注意事项

      1、用药时田间必须保持3-5cm以上水层4-5天。

      2、要用足药量和水量,要喷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3、铜制剂或有机锡制剂与三唑酮的复配剂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铜制剂易产生药害,有机锡制剂对稻米残留及稻田环境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宜慎用。

      4、施药结束后请勿乱扔农药包装物,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