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稻纵卷叶螟
【为害作物】:水稻
【简介】: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水稻,也取食稗、雀稗、马唐等其他禾本科杂草,俗称“白叶虫”。
【发生区域】: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
【关注月份】: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
危害特点
全省各稻区均有发生。稻纵卷叶螟抗寒能力弱,无低温滞育习性,在一月平均气温4℃等温线(相当于北纬30度附近)以北地区,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在月平均气温16℃等温线(相当于我国大陆南海岸线)以南地区周年繁殖危害。在一月平均气温4-16℃等温线之间属于越冬区。我省沿湖、沿江、沿海发生较重。
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水稻,也取食稗、雀稗、马唐等其他禾本科杂草,俗称“白叶虫”。初孵幼虫栖于心叶或晚生分蘖的嫩叶中啃食叶肉,孕穗期也能栖于穗苞中啃食颖壳和叶鞘,造成半透明的白色细条状斑点。二龄期在心叶或稻叶尖部吐丝,两边叶缘缀连形成稻叶束腰,称“束叶期”。三龄期形成单管状虫苞,叶肉食尽后留下白色表皮。一至三龄的取食量约占一生总取食量的20%左右,三龄后进入暴食,常2-4叶束在一起,成为虫苞,幼虫在虫苞内取食,形成大量白叶。水稻生长后期,由于功能叶被害,空瘪粒增加,粒重降低。
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在我省年发生2-3个世代,四(2)代和五(3)代为主害代。在本省南部地区的和迟熟晚粳稻六(4)代危害也较重。地区之间苏南和沿江四(2)代、五(3)代常发,六(4)代偶发。江淮稻区四(2)代间隙性发生,五(3)代常发。
我省每年初次虫源主要来自岭南北部地区,夏季成虫随西南气流迁入。锋面天气的槽前地带,迁飞成虫伴随降雨或下沉气流降落(副热带高压边缘亦可能降虫)。第四(2)代成虫均由外地迁入,常年主降区为江南和江淮南部,波及江淮北部和淮北。第五(3)代成虫前期虫源以外地迁入为主,迁入范围遍及全省,后期虫源以本地繁殖、羽化的成虫为主。第六(4)代成虫大量外迁。在暖秋年份,部分成虫滞留在迟熟单晚稻上产卵危害。
常年,苏南和江淮南部地区第四(2)代成虫迁入峰在7月5日左右,早发生年在6月底7月初,迟发年在7月中旬;江淮北部和淮北多数年份在7月中旬。第五(3)代成虫多发生在7月底到8月上旬。早发年份7月25日左右,迟发年份8月中旬。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9毫米。翅展12-18毫米。黄褐色,前、后翅外缘有黑褐色宽边,前翅前缘暗褐色,有3条黑褐色横线,中横线短,不伸达后缘,后翅有黑褐色横线2条。雄蛾体较小,前翅前缘中央有1黑色毛簇组成的眼状纹,前足跗节基部生有1丛黑毛,停息时,尾部常向上翘起。雌蛾体较大,停息时尾部平直。
卵近椭圆形。长约1毫米,宽0.5毫米。扁平,中央稍隆起,卵壳表面有网状纹。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为淡黄色。被寄生的卵呈黑褐色。幼虫通常5龄,少数6龄。
稻纵卷叶螟各龄幼虫特征及结苞情况
虫龄 |
体长mm |
头色 |
体色 |
主要特征 |
结苞取食习性 |
1 |
1-2 |
黑色 |
白色至微黄色 |
身体细小,中后胸斑块不明显 |
取食后,有针眼大小的白点不易觉察一般不结苞 |
2 |
3-4 |
淡褐色 |
黄绿 |
前胸背板中央有淡褐色斑点两颗,两侧有褐点组成的弧形环斑,中后胸斑纹隐约可见。 |
前期结苞长约半寸,后期长1-1.5寸,稻叶束腰,苞外白色 |
3 |
5-7 |
淡褐色 |
草绿 |
前胸背板中央斑纹较二龄大黑褐色,中、后胸斑纹清晰可见,龙以中胸更为明显。 |
结苞长4-5寸,稻叶现白 |
4 |
10-12 |
褐色 |
绿色 |
前胸背板斑纹黑褐色,中后胸斑纹黑褐部分较大。 |
食量增大,能多次转移结苞 |
5 |
14-19 |
褐色 |
黄绿至橙红色 |
同上 |
同上 |
预蛹 |
13-17 |
淡黄色 |
— |
同上,但体节膨胀,腹足尾足收缩 |
— |
蛹体长7-10毫米,长圆筒形,末端较尖细,臀棘明显突出,有8根钩刺,各腹节背面的后缘隆起。初为淡黄色,后变成红棕至褐。羽化前翅芽上可隐见黑色翅边及横纹。
稻纵卷叶螟蛹分级标准
级别 |
特征 |
一级 |
全身红棕色,头部及胸部背面红棕色至褐色,复眼红棕色,眼点消失。 |
二级 |
复眼淡褐色与体色明显不同,其余部位色泽同一级相似。 |
三级 |
复眼棕褐色至黑色。有光泽,雄蛾前翅前缘中间“突出”点隐约可见。 |
四级 |
复眼蒙上一层银灰白薄膜,全身呈金黄色,有光泽,背部色较深为棕褐色,腹部背面色较淡为红棕色,雄蛾前翅前缘中间“突出”点色较深,清晰可见。 |
五级 |
复眼灰褐色,翅面“带状”纹明显出现,雄蛾前翅前缘中间“突出”点上的黑色丛毛及前足胫节上黑色丛毛均清楚可见。 |
生物学特性
稻纵卷叶螟成虫有迁飞特性,飞翔力较强。成虫羽化盛期在晚上20时以后,午夜前后出现高峰。羽化后1-2天交配,交配多在下半夜进行,以凌晨3-5时最盛。成虫白天多隐藏在茂密荫蔽的作物或杂草中,一遇惊动,即作短距离飞翔。有趋光性,尤以对金属卤素灯趋性最强,并喜吸食植物的花蜜和蚜虫的蜜露作为补充营养。取食活动多在傍晚18-20时。产卵以上半夜最多,下半夜次之,白天很少产卵,不仅喜欢选择生长嫩绿、叶面积指数高的田块,而且喜欢在圆杆拔节期和幼穗分化期的稻田产卵,抽穗后稻叶上产卵很少。同一生育期的水稻,生长嫩绿的着卵量比一般田要高好几倍,甚至十几倍。在26-28℃,每雌平均产卵100多粒,最多能产200-300粒。卵多为单粒散产,少数有几粒联在一起。产卵部位多在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面,尤以倒2、3叶为最多。
初孵幼虫一般先爬入水稻心叶或附近的叶鞘内,也有钻入旧虫苞内啮食叶肉,形成针头大小的白色透明小点;2龄开始在叶尖吐丝纵卷成小虫苞,此时称束叶期;3龄后开始转苞为害;4、5龄含量猛增。一生可为害5-7叶,多达9-10叶。幼虫性活泼,当剥开卷叶虫时,即迅速倒退跌落。老熟幼虫经1-2天预蛹期,吐丝结薄茧化蛹。化蛹部位分蘖期多在基部枯黄叶片及无效分蘖上,抽穗期则在叶鞘内或稻株间为多,蛹体多数头部向上,距地面5-6cm。
防治适期及防治指标
防治适期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至一龄幼虫盛期。
防治指标以产卵后至产卵高峰期的百穴卵、虫量为标准,指标如下:
四(2)代:百穴150-200粒、头;
五(3)代:百穴100-150粒、头;
六(4)代:百穴100-150粒、头。
由于年度间的雨湿条件对稻纵卷叶螟的适宜程度不同,纵卷叶螟卵的孵化率、初孵幼虫存活率有较大波动;如天气多阵雨,危害也会加重,防治指标也要从紧。遇高温干旱,防治指标则可适当放宽。同一虫量对不同生育期的水稻危害程度也不同,所以,确定防治指标时,分蘖期从宽,孕穗一齐穗期从紧,齐穗以后从宽。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合理施肥,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贪青迟熟,促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整齐和适期成熟,提高耐虫力或缩短为害期;适当调节搁田时期,降低幼虫孵化期的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生物防治。施用生物农药杀螟杆菌、青虫菌或苏云金杆菌;也可在成虫产卵前期人工释放赤眼蜂控制其危害。
3、化学防治。在幼虫孵化盛期至1龄高峰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甲维盐、甲氧虫酰肼、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杀虫单、杀虫双等单剂及其复配剂。
注意事项
1、用药时田间要有浅水层,药后保持2-3天。
2、要用足药量和水量,提高防治效果。
3、不同药种要交替使用,防止单一连续使用同一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蚕桑区不推荐使用杀虫双等沙蚕毒素类农药,以免产生药害。
4、施药结束后请勿乱扔农药包装物,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
我有说话...
已有0条评论,共118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