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本病在全省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危害症状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禾发瘟”、“火烧病”、“吊颈瘟”,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能发生,危害秧苗、叶片、穗和节等,分别称为苗瘟、叶瘟、穗瘟、节瘟、谷粒瘟。
苗、叶瘟的症状比较相似,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周围呈褐色,中旬为灰白色,大小不一,大的可达3-4cm长。这种病斑多,常常说明天气条件不利于发病,在潮湿环境下病部产生灰绿色的霉层。②急性型:病斑多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水浸状,病部布满灰绿色的霉层。这种病斑出现率高,说明叶瘟有流行的趋势。③褐点型:病斑较少,为针头状小褐点,这种病斑多在抗病品种和植株下部老叶上出现。④白斑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小斑点。多在显症期阴晴急转、天气干旱晴热时出现,很不稳定,病斑出现后如条件不适,可转化为慢性型病斑,如遇适宜条件,则转化为急性型病斑。
叶枕瘟是叶枕部叶舌、叶耳、叶环发病的总称,病部初呈污绿色,扩展后呈灰褐色,常引起叶片早枯或穗颈瘟发生。节瘟多发生于穗部以下的第1、2节位。病斑初为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状扩展,至整个节部,黑褐色。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导致病节以上早枯。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分枝的穗颈部。病部初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后病部中央枯白,易折断。穗轴、枝梗也可发病,症状与穗颈瘟相似。病部都可产生灰色每层。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花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下降,影响米质。此外病菌还可侵染谷粒、护颖等。
病原
稻瘟病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梨孢属,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菌丝具分隔和分枝,初无色,后变褐色。分生孢子梗从病部气孔或表皮成簇生出,不分枝,顶部形成分生孢子后,侧方生出短枝,再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或淡褐色,洋梨形或侧棍棒形,顶端钝尖,基部钝圆,有脚胞,成熟后常具2个隔膜。菌丝生长温度为8-37℃,适温为26-28℃。分生孢子在10-35℃均可形成,以25-28℃为最适。萌发温度为15-32℃,最适温25-28℃。萌发时要求相对湿度90%以上,最好有水滴或水膜存在。。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为次年春天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可存活半年到一年,病组织内的菌丝可存活一年以上。谷粒中的越冬病菌在浸种催芽时侵入胚芽,引起初次侵染,幼苗坏死腐烂。病稻草上的越冬病菌于月下旬至多月上旬开始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飞散,附着于秧苗,遇适宜条件,则可引起初次侵染。在潮湿环境下初侵染形成的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至健株,频繁引起再侵染。病菌侵入的适温范围在20-32℃,最适温为24℃,低于13℃或超过35℃病菌均不能侵入。潜育期长短与气温高低有关,在适温条件下潜育期一般为4-7天,穗 颈 瘟为10-14天,枝梗瘟为7-12天,节瘟为7-30天。另外,潜育期还与受侵入组织的生理龄期有关,组织幼嫩时侵入,潜育期相应缩短。
稻瘟病流行程度及病情分级标准
1、稻瘟病流行预测指标
轻病年:发病面积在10%以下,病田加权损失率1%以下;
中度流行年:发病面积15%左右,损失率5%左右;
偏重流行年:发病面积20%以上,损失率大于10%。
2、苗瘟
0级:无病;
1级:病斑5个以下;
2级:病斑6-20个;
3级:全株发病或部分枯死。
3、叶瘟
0级:无病;
1级:病斑少而小(病斑5个以下,长度小于0.5厘米);
2级:病斑小而多(6个以上)或大(长度0.5厘米以上)而少;
3级:病斑大而多;
4级:全株枯死。
4、穗颈瘟
0级:无病;
1级:每穗损失在5%以下(个别枝梗发病);
2级:每穗损失20%左右(三分之一枝梗发病);
3级:每穗损失50%左右(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饱);
4级:每穗损失70%左右(穗颈发病,瘪谷多);
5级:每穗损失90%左右(穗颈发病成白穗);
病情指数= ∑(各级发病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别×100
病穗损失率= ∑(各级病穗数×各级损失率)调查总穗数
防治方法
以选种抗病良种和农业防治为基础,根据天气和田间病情适期防治叶瘟,常发地区主动出击防治穗颈瘟。
1、优选品种。种植抗病良种,推广适宜本地区种植的抗病良种。
2、加强肥水管理。科学管理肥、水,既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基肥、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施足钾肥,早施追肥。硅、镁肥混施,可促进硅酸的吸收,能较大幅度地降低发病率。
3、化学防治。常发区结合恶苗病防治,进行种子处理,可兼治苗稻瘟,药剂可选择异噻菌胺·肟菌酯。大田药剂防治可选择三环唑、稻瘟灵、稻瘟酰胺、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等药剂。
注意事项
1、用药时田间必须保持3-5cm以上水层4-5天。
2、要用足药量和水量,提高防治效果。
3、施药结束后请勿乱扔农药包装物,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
我有说话...
已有0条评论,共127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