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穗期是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危害的高峰期,也是小麦后期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赤霉病一旦错过防治适期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1、防治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药肥混喷、保粒增重”的防治策略。

2、防治时间及次数

坚持两次防治不动摇。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第一次用药在小麦齐穗扬花初期(扬花株率5%,见花打药),隔5-7天用第二次药。施药后3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后期视天情用好第三次药。

3、防治配方

防治赤霉病:亩用50%戊唑·百菌清悬浮剂50克,或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50+43%戊唑醇悬浮剂10克,或25%氰烯菌酯100毫升+43%戊唑醇悬浮剂20毫升,示范应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0-50,或200/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60毫升。

防治白粉病、锈病:亩用20%三唑酮乳油50-60毫升。

防治粘虫、蚜虫:亩用15%噻虫·高氯氟悬浮剂10毫升或2%阿维·吡虫啉乳油60毫升。

再加磷酸二氢钾25+芸苔素内酯10克或叶面肥穗满多等25-30(由于前期寒潮、主茎冻害较重,近期低温冷害,对小麦生长影响较大,穗期使用叶面肥尤其重要,具有明显养根保叶、增产效果),对水20公斤弥雾或对水30公斤细喷雾。

4、注意事项

1)用药时间是否确当是决定赤霉病防治成败的关键,晴天扬花用药,如果扬花期多阴雨天气,应提前至齐穗期用药。

2)以上配方轮换使用,赤霉病菌已对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产生抗性,防效差,建议暂停使用。

3)用足药量,以戊唑醇复配为主的,每亩戊唑醇纯药量达10克以上。

4)穗期禁用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容易刺激毒素产生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5)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避免污染蚕桑和蜜源地,确保蚕桑和蜜蜂安全。

6)用足水量(每亩用水量:植保机不少于30斤水,无人机不少于4斤水),禁止粗喷雾,应避开早晨露水和小麦扬花高峰时间用药,防止影响防效或产生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