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小麦和水稻生长后期均出现大风大雨天气,导致部分地区的稻麦出现倒伏,不仅对产量影响较大,而且还影响收割。
稻麦前期旺长,容易增加后期倒伏风险,应在生长前期加以控制。预防稻麦后期倒伏发生,要因地制宜选用抗倒性强、综合性状好的品种;根据播种(移栽)前后的雨水、温度和土壤条件等合理掌握播种量(栽插密度),控制基本苗,培育适宜群体;科学运筹肥料,适当减少前期肥料投入,增加磷钾肥用量;拔节前1周左右,根据群体和个体发育情况,适期适度化控,控制基部节间高度,必要时在始穗期用调节剂控制穗下节间长度,提高抗倒伏能力;加强中后期纹枯病等病害的防治,减轻倒伏后的病害损失。
稻麦拔节期前后群体过大,苗挤苗,基部节间过度拔长,是造成后期倒伏的重要原因。为预防倒伏,大面积生产上强调控制基本苗,培育适当的群体和健壮的个体。特别是在拔节前后,需严格根据苗情来掌握施肥时间和施肥量,必要时分次施肥。但事实上,这种要求在具体操作中往往较难达到。采取化学调控措施,控制基部节间拔长,不仅有利于预防倒伏,而且能给施肥带来更大的机动和便利,避免肥少影响群体发育和个体穗发育,肥多引起后期倒伏。
目前常用于稻麦控制生长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有多效唑、烯效唑、甲哌鎓等,调环酸钙、抗倒酯等药近年来也被用于稻麦上控制生长。
多效唑在土壤中的残留期长,过量或过迟施用容易对后茬作物生长造成过度抑制,生产上常将多效唑与甲哌鎓等药混用或混配。烯效唑与多效唑同为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但其活性比多效唑高,大约是多效唑的6~10倍,而且烯效唑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较快,对后茬作物的影响较小。不同水稻品种对烯效唑的敏感性不同,应灵活掌握用量和施药浓度,一般每亩用纯药1.5~2克。
调环酸钙是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特点与多效唑、烯效唑及抗倒酯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一样,均是抑制植物体内赤霉酸的生物合成,起到矮化作物、控制植株生长的作用。但该药的效果及安全性更高,对后茬作物及非靶标植物的影响更小。适时轮换使用调环酸钙,既可以提高安全性及药效,也可以避免单一药剂长期使用对后茬作物的影响。目前该药主要剂型有5%泡腾片、15%水分散粒剂,每亩纯药用量为1~1.5克。
抗倒酯也是赤霉素合成抑制剂,通过抑制赤霉素的生物合成来调节作物生长。目前抗倒酯产品主要登记用于小麦田防止倒伏,在小麦拔节期施用,能显著降低小麦株高,增加茎粗,提高抗倒性,增加产量。该药易降解,合理使用对小麦和后茬作物安全。
此外,在稻麦拔节前后,结合防治纹枯病等病害,选用戊唑醇、烯唑醇、苯甲·丙环唑、己唑醇等唑类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后期倒伏。如果错过在拔节前1周左右施药控高防倒,在稻麦破口初期施用“劲丰谷德”,能控制穗下节间长度,对防止后期倒伏有一定的作用
我有说话...
已有0条评论,共125人参与